香港(Hong Kong),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国际大都市,仅次于伦敦和纽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并称“纽伦港”。1840年之前的香港还是一个小渔村。1842至1997年间,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2]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并可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也是国际和亚太地区重要的航运枢纽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经济自由度指数位居世界首位。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
香港地处中国华南,珠江口东侧,濒临南中国海。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包括大屿山及230余个大小岛屿)组成。[2] 北隔深圳河与广东深圳相接;西与澳门隔海相望,相距仅60公里左右。
海洋资源 香港面向南中国海,邻近大陆架,洋面广阔,岛屿众多。有渔业生产的地理环境。香港有超过150种具有商业价值的海鱼,主要是红衫、九棍、大眼鱼、黄花鱼、黄肚和鱿鱼。[7] 矿产资源 截至2013年底,已探明的矿藏有少量铁、铝、锌、钨、绿柱石、石墨等。
名称来历 说法一: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们称为“香港”。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也就逐渐为远近所认可。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可后来,村里人不肯种植了,香料的种植和转运也就逐渐消失,但香港这名称却保留了下来。[4] 说法二: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用“香港”这个词来命名整个岛屿。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别称。[4] 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这地名最早出现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岛上的一个小港湾、小村落,后来才扩大为对整个岛屿(香港岛)的称呼,最后,到了19世纪初,才成了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的整个地区的统称。[4] 香港的英文名称,是照广州语音,原译作HeungKong,香港有很多水上居民读“香”为“康”,所以英文名称也就随着改拼为HongKong。
港汇聚了世界各地的美食,香港旺角、铜锣湾、尖沙咀东部和九龙城等地有些街道尽是食肆。充满亚洲风味的餐馆遍布香港,辛辣的泰国汤、香浓的印度咖喱、韩国烧烤、越南沙律卷、日本寿司等等特色美食。香港的中国菜餐馆,提供中国各地的特色佳肴,广东菜餐馆尤其多,其他地道菜包括潮州菜、湖南菜、四川菜、北京菜、上海菜等,还有讲究素淡的素菜。还有以传统的广东点心作早餐的饮茶。 香港传统本地菜以广府菜、客家菜及潮州菜为主,盆菜则是新界原居民在节日时的传统菜。由于香港临近海洋,因此海鲜也是常见的菜色,亦发展出如避风塘炒蟹的避风塘菜色。 香港饮食也深受外来饮食文化影响。中环苏豪区、湾仔及尖沙咀酒吧林立,慕尼黑啤酒节由1991年起每年于尖沙咀广东道举行。快餐方面,美式快餐主要由麦当劳及肯德基经营,而香港也发展出自己的港式快餐,当中以大家乐、大快活及美心快餐为代表。 香港是流行于民间的传统食品一直扎根香港,如年糕、粽子、鱼蛋、蛋挞、小桃酥、杏仁饼、盲公饼、鸡仔饼、小椰堆、花生饼、芝麻饼、相思酥、棋子饼、炒米饼、格子饼、花生糖、袋仔面、鸡蛋仔、花生豆、南乳香酥角等等。
香港有传统的祖先宗祠、新界氏族围村,以至坐落闹市的庙宇。游客可以参加由香港旅游发展局主办的“古今建筑漫游”。
香港岛上的文武庙、铜锣湾天后庙、圣约翰大教堂;九龙的黄大仙祠墓、侯王庙、慈云山观音庙、九龙清真寺;沙田的万佛寺、车公庙、蓬瀛仙馆、半园春、道风山基督教堂;荃湾的竹林禅院、东普陀、荃湾天后庙;龙门的青山寺、青松观、妙法寺;元朗的灵渡寺、云浮仙观;西贡的佛堂天后庙、蚝涌车公庙以及大屿山宝莲寺、长洲北帝庙、坪州天后庙等。
九龙的九龙城寨、宋城、宋王台、李郑屋古墓;屯门的宋帝岩、红楼、沙田的曾大屋、五国六村;荃湾的三栋屋、海坎村屋;元朗新田大夫第、锦田吉庆围、水头村古迹、聚星楼、厦村邓氏宗祠;西贡上窑民俗博物馆等;港岛炮台及大屿山东涌炮台、东龙岛佛堂等旧炮台。
Copyright © 2015 我去过
一起飞国际机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