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政府一直奉行自由市场经济政策,大力推行私有化,实行零关税和自由贸易政策。近两年爱少尼亚经济发展快速稳定。2002年,由于外资大量涌入,以及各商业银行放贷竞争,贷款需求增加,内需扩大,从而推动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IT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欧洲超过法国、德国的IT大国,计算机的人均拥有量在全世界排名第十位,在独联体排名第一位,有"波罗的海小龙"的美誉。爱沙尼亚已有至少60%的居民安装电脑并具备登陆INTERNET的能力,最低每三人拥有一部手机,电讯发达。主要工业为食品,纺织,石油,金属和木材加工。
面积为4.52万平方公里
位于波罗的海东海岸,西北临里加湾、波罗的海和芬兰湾,东南同拉脱维亚接壤,东界俄罗斯。
136.1万(2
工农业较发达;工业主要部门有机械制造、木材加工、建材、电子、纺织和食品加工业。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主要饲养奶牛、肉牛和猪;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黑麦、土豆、蔬菜、玉米、亚麻和饲料作物。
爱沙尼亚族从远古时代就居住在现今的爱沙尼亚境内。公元10—12世纪,爱沙尼亚东南部并入基辅罗斯,1030年智者雅罗斯拉夫在爱沙尼亚建立了尤里耶夫城(今塔尔图)。12—13世纪形成爱沙尼亚民族。13世纪初期爱沙尼亚先后遭日耳曼骑士团和丹麦人侵占。13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中叶,爱沙尼亚被德意志十字军征服,成为立窝尼亚的一部分。16世纪末,爱沙尼亚的领土被瑞典、丹麦和波兰瓜分。17世纪中叶,瑞典占领了整个爱沙尼亚。1700—1721年间,彼得大帝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与瑞典进行了长期的“北方战争”,最后打败瑞典,迫使瑞典签订《尼什塔特和约》,割占爱沙尼亚,爱沙尼亚遂并入俄国。1917年11月建立苏维埃政权。1918年2月,爱沙尼亚全境被德军占领。同年11月29日,苏联红军解放爱沙尼亚部分领土后,在纳瓦市成立爱沙尼亚劳动公社(苏维埃共和国)。1919年1月公社被颠覆。同年5月爱沙尼亚宣告成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该共和国于1920年2月2日同俄罗斯联邦在塔尔图签订苏爱条约,俄国“自愿地和永久地”放弃它对爱沙尼亚领土和人民的主权权利。1920年2月24日,爱宣布脱离苏维埃政权。1938年8月23日苏德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规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为苏联势力范围。同年9月,苏联和爱沙尼亚签订互助条约,规定爱沙尼亚向苏提供军事基地,允许苏联驻军。1940年6月,苏联根据1939年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秘密协定出兵爱沙尼亚,7月21日成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8月6日爱沙尼亚加入苏联。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爱沙尼亚被德国占领了3年,成为德国东方省的一部分。1944年11月苏联红军解放爱沙尼亚。1989年11月15日,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宣布1940年爱沙尼亚加入苏联的宣言无效。1990年3月30日,恢复爱沙尼亚共和国。1991年8月20日,爱正式宣布独立。同年9月10日,爱加入欧安会,9月17日加入联合国。
现在城乡服装都已现代化;民族服装主要用于节日和文艺演出.妇女过节时穿花条裙子和绣花翻领衬衫,外罩色彩鲜艳的背心、围巾和围裙,爱戴圆形银胸饰。通常食用肉、奶制品、 面食、豌豆、蔬菜等,爱喝自制啤酒。目前,农村大多是二层楼的城市式住宅。爱沙尼亚的歌咏节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自1869年至今,每年定期举行。每年6月20日庆祝收获节。过节时,城乡居民跳舞、唱歌、游戏,到处呈现节日的欢乐气氛。该国不同宗教信仰的国民各自信守教规。在国际场合行握手礼,采用国际通用的称谓,即 称男士为“先生”,称女士为“夫人”、“小姐”、“女士”。
爱沙尼亚语为官方语言
GMT/UTC +02:00
372
220V
驻爱沙尼亚共和国大使馆 大 使:谢俊平(Xie Junpi
Copyright © 2015 我去过
一起飞国际机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