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Finland,Suomen tasavalta)。地处北纬60度到70度之间,全国有四分之一的地区都在北极圈以内。芬兰全国总面积为338,000平方公里,是欧洲第七大国家,属于传统的北欧国家。芬兰的东边是俄罗斯,南边濒临波罗的海和芬兰湾,西边是波的尼亚湾及瑞典,西北部以及北边则与挪威接壤。南北最长距离达1,157公里,东西最宽为 542公里。芬兰整个国土面积中69%为森林,8%为耕地,10%为湖泊、急滩、河流等水域覆盖的地带。全国的最高点是位于北部拉普兰 (Lapland)的哈尔蒂山(Haltitunturi,海拔 1,328米),最长的河流是凯米河(Kemijoki,长 512公里)。据统计,芬兰有187,888个湖泊(当中有98,050个岛屿),故有「千湖之国」的美誉。芬兰的拉普兰地区( 面积共100,000平方公里 )是全欧洲最大的荒野地带,那儿保存着许多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国家公园和原始森林,是欣赏天然风光与远足的理想之地。另外,芬兰西南部的沿海散布着数不清的美丽小岛是欧洲最大的一片群岛海域,及其适合航海运动的开展。
面积为33.8145万平方
位于欧洲北部,北面与挪威接壤,西北与瑞典为邻,东面是俄罗斯,南临芬兰湾,西濒没有潮汐的波的尼亚湾。
约552万人
芬兰的木材加工、造纸和林业机械等行业成为其经济支柱,并且芬兰是世界第二大纸张、纸板出口国和第四大纸浆出口国,她依靠森林工业和金属工业走上强国之路,另外信息产业发达,不仅以最发达信息社会闻名于世,而且在全球国际竞争力排名榜上名列前茅。
9000年前冰河末期,芬兰人的祖先从南方和东南方迁居至此。12世纪前,芬兰为原始公社社会时期。12世纪后半叶开始隶属于瑞典,1581年起成为瑞典的一个公国。1809年俄国、瑞典战争后,被俄国占领并成为沙俄统治下的一个大公国,沙皇兼任芬兰大公。1917年10月革命后,芬兰于同年12月6日宣布独立,1919年成立共和国。1939年至1940年芬苏战争(芬称“冬战”)之后,芬被迫同前苏联签订了向苏联割让领土的芬苏和约。1941年至1944年纳粹德国进攻苏联,芬参与了对苏战争(芬称“续战”)。1944年2月,芬作为战败国与苏联等国签订了巴黎和约。1948年4月,又与苏联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冷战后,芬兰于1995年加入欧盟。
芬兰最早的口头文学是13世纪己出现的传奇故事—圣歌《亨利主教之死》。16世纪时口头文学更为繁荣,民间产生了很多反映人们生活和劳动的歌谣。这些歌谣都用排句和抑扬格诗律,易学好记。据统计,流传下来的各种神话、传说有18万多篇,歌谣、谜语各5万余首,这都是芬兰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中世纪的芬兰文学和宗教联系很密切,进行创作活动的大多是神职人员,题材都和宗教活动有关。19世纪初期,杰出的民歌古诗搜集家和研究家埃利阿斯.兰罗特(1802—1884)在“星期六学会”和“芬兰文学社”的支持下,经过10多年的努力,于1835年将民间传说、神话和歌谣编成一部长达12,000行的民族史诗《卡勒瓦拉》(一译《英雄国》)),兰罗特被称为“芬兰的荷马”。19世纪中叶以斯内尔曼(1806—1881)为代表的民族主义运动蓬勃开展,在创造芬兰民族文化、芬兰语文学和维护芬兰民族自尊心的口号推动下,芬兰文学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以作家基维(1834—1872)的出现为标志。 19世纪下半叶,芬兰民族觉醒运动继续深入发展,同时挪威的易卜生、俄国的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的作品,英、法等国要求社会改革的情思潮和达尔文主义相继传入芬兰。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浪漫主义在芬兰文坛上曾风行一时,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多是一些爱国青年作家,他们
官方语言为芬兰语和瑞典语。
GMT/UTC +03:00
358
230伏特、50赫兹
驻芬兰共和国大使馆 大 使:张直鑑( Zhang Zhijian)
Copyright © 2015 我去过
一起飞国际机票网